国际传播学会(ICA)大会专题论坛暨第八届全球传播论坛,在捷克布拉格的希尔顿酒店隆重召开。本次论坛从海内外学者的角度,全面回顾了中国传播学的发展。论坛以“回眸40年:中国传播学人的声音”为主题,回应本次ICA第68届年度大会的主题“声音(Voices)”,将中国学人的声音传递到布拉格的国际学术平台上,在中国传播学界有特殊的意义。各国学者和学子从不同角度回顾传播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历程,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,交流争鸣,精彩纷呈。今年,正值中国传播学诞生40周年,国际国内同行携手,举办第八届全球传播论坛,意义彰显,旨在共同努力,促进中国和世界传播学的发展。
论坛一共收到海内外同人的268篇论文投稿,经过匿名评审,录用106篇,录用率为39.5%(接近ICA大会的37%)。同时,论坛还邀请了8位主题演讲嘉宾,与会人数达130余位,他们来自中国大陆、香港和台湾,以及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荷兰、瑞典、奥地利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及媒介、企业等机构,体现了论坛的广泛性、多样性和前沿性。
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张国良教授做主题发言
在简短的开幕式上,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张国良教授追溯了2007年以来举办八届全球传播论坛的经历,其中,包括中国传播学界首次走出国门举办ICA专题论坛暨第五届全球传播论坛(美国凤凰城/2012年),以及首次与ICA合作举办区域性大会(中国上海/2013年),影响深远。
著名传播学者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郭振羽教授做主题发言
前国际传播学会(ICA)主席、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帕翠斯教授做主题发言
著名传播学者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郭振羽教授,前国际传播学会(ICA)主席、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帕翠斯教授,前国际中华传播学会(CCA)会长、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魏然教授也分别致辞,诚挚欢迎各国嘉宾与代表的莅临。
在主题演讲环节,郭振羽教授以《东游记:亚洲传播研究的崛起》为题,概述了传播学在亚洲“西学东渐”的过程,包括亚洲新兴传播学术团体的建立、新兴传播学术期刊的创办、国际传播学术会议在亚洲的召开、亚洲传播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,等等。郭教授指出,近几十年来,亚洲传播学人的研究、出版和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,与西方的伙伴关系更趋平衡,东西方的对话日益加深,协力拓展传播学理论。与郭振羽教授形成呼应,魏然教授以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留美学生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贡献》为题,考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早期赴美留学生的状况,综述了他们在引介翻译、促进中外交流以及深化自身研究等方面,为中国大陆传播学发展作出的贡献。台湾交通大学郭良文教授以《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发展与前瞻:台湾经验的分享》为题,展现了传播学在台湾的缘起、成就、问题和趋势。
帕翠斯教授的《可视化与传播学研究专业知识的产生》、美国罗格斯大学帕夫利克教授的《AR、VR和其他实验性媒体:关于中国角色的思考》、香港中文大学苏钥机教授的《寻找新闻的想象:中西新闻金句比较》,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王昊青副教授的《重建中国全球传播研究的全球思维》,分别从视觉传播、媒体技术、新闻实务、全球传播等维度,分享了他们富有启迪价值的最新思考。
最后,张国良教授发表了题为《中国传播学四十年:回望与前瞻》的演讲,他首先指出,在迎来“四十不惑”之际,中国传播学已具备了一个成熟学科的形貌和水准,接着,他分析了传播学的特点,认为科学性、交叉性、时代性是其蓬勃生长的内因,而政治、经济、技术、文化层面的需求,则是其持续发展的外因,在充分肯定传播学在学科建制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后,指出当下中国传播学界迫切需要加强学习、规范与合作。他指出:“互联网时代的展开,已对传统的传播理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”,呼吁广大传播学者和学子深入丰富实践,破除条条框框,把握难得机遇,勇于理论创新。
在主题演讲环节之后,论坛分为16个专场,中文10场,英文6场,在四个分会场同时举行,议题多元,内容丰富,包括: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图景、政治传播与网络功能、国际传播研究在中国、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、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民族志传播研究、危机事件与风险传播、四十年来中国广告与消费研究历程、健康传播与科学传播、中国媒介与女性40年、传播技术与文化认同、媒体素养的实践与反思、跨文化与跨阶层交流、大中华传播学术期刊现况、社交媒体与企业责任、全球科技革命与中国科技传播,等等,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,触及各个前沿和热门领域。每个学术专场都邀请了学养深厚的中外专家担任主持人和评论人,大家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切磋与对话。
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、国际中华传播学会(CCA)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、上海交大-南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学院(ICCI)、ICCI全球文创合作与教育发展中心、中华传播研究学会(ACCS)联袂举办。
本次大会由华文速记全程提供速记服务